山东国医堂李兆生中医名医李教授,现任主任医师,中医药学会委员,从事工作40余年,临床治疗经验丰富,是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,师从于李佃贵弟子。深厚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,对于肝胆脾胃疾病的治疗,有自己独到的见解,遗方用药独具匠心,擅长使用经方、验方治疗疑难病症,并且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。
胆囊结石是常见病,西医多主张摘除胆囊来治疗,但其后胆结石又容易复发于肝内胆管或胆总管内,疗效欠满意。因此,有不少患者寻求中医治疗,李兆生教授认为小于4 mm的胆囊结石或泥沙样结石,且胆囊的收缩功能正常,胆囊管通畅者,可尝试中医疗法,以求排出结石并防止结石复发。
国医堂李兆生教授认为肝郁脾虚为发病之本 肝气疏泄,胆汁通利,下降于肠腑,助于运化。若肝失疏泄,胆失通降,胆汁郁积,日积月累,久经煎熬而成结石。
脾主运化,其气机通畅,则水谷精微输布五脏六腑。若脾失健运,不能输布水谷精微,湿浊内生,凝集成痰,痰阻气机,血行不畅,痰浊与气血搏结,可致本病。
同时,湿浊瘀结为本病之标 由于情志失调,肝郁气滞,肝失条达,气机不畅,肝胆疏泄不利,痰、湿、食、血随之而郁,影响胆汁分泌与排泄,使湿浊瘀结,久聚成石,如《金匮翼 积聚统论》篇曰:“凡忧思郁怒,久不得解者,多成此疾。”
脾胃受伤而失建运,水湿蕴积成疾,痰浊阻于肝胆,使胆汁排泄不畅,或湿浊化热,熏蒸肝胆,胆汁郁蒸,久而成石。正如《景岳全书》所说:“饮食之滞,留蓄于中,或结聚成块。”可见湿浊瘀结为胆石形成之重要病机。
如上所述,肝郁气滞,脾失健运,湿浊瘀结,而蕴久成石,是胆结石病机所在。因此疏肝理气,能使胆气通利;健运脾胃,使湿浊不能内生。肝胆疏利,脾胃运化正常,瘀浊则不能蕴结成石,或已成石者亦可渐消而排出。
根据这样的治疗原则,国医堂李兆生教授自拟疏肝利胆排石汤,以疏肝利胆,理气健脾,化浊祛瘀。
处方:柴胡、郁金、赤芍、鸡内、金钱草、海金沙、枳实、党参、炒白术、鱼脑石、三棱、甘草
方中以柴胡、郁金、赤芍、枳实疏肝理气,金钱草、海金沙利湿化浊,莪术、三棱、鸡内金、鱼脑石祛瘀散结,党参、炒白术、甘草健运脾胃而助排石,诸药共凑疏肝健脾,化浊祛瘀,利胆排石之功。
但云太医杨小平教授提醒大家,方剂虽好,但也不能随便使用,需要辩证后,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。同时,如果胆囊结石症状比较急,应该前往医院进行治疗,缓和后再使用中药进行调理。
此外,患有胆囊息肉的患者,在用中药调理之余,日常生活也要注意,如减少油腻、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,保持饮食规律,每天都要吃早餐等等。
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,本站所转载图片、文字不涉及任何商业性质,如果侵犯,请及时通知我们,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,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。发布者:网络编辑,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news.gyxinw.com/8162.html